第三十二期索奈克会告诉你:
从艺术和哲学角度来看,电钢琴也并不会取代真钢琴。
1.作品的时代特性。就像巴赫的作品需要用羽管键琴来演奏一样,就算未来电钢琴无限接近真钢琴了,对于一些有时代背景的作品,如古典与浪漫时期的各种钢琴协奏曲,肯定还是会使用真钢琴演出的。此外对于需要发挥钢琴特性的prepared piano现代作品,也是会继续用真钢演奏的
2.
机器人未来一定能够成为最优秀的演奏家,然而演奏家却不可能被机器人取代。无论是音乐人士认为“机器人一定无法取代钢琴家”还是科学党认为“机器演奏家一定能取代人类钢琴家”,都是片面的。许多音乐专业的人士认为机器人没有感情,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演奏,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感情”是一个玄学的东西,因为无论是哪个钢琴家,他们的演奏都可以被具体地解构成触键、节奏、时值等等可以量化和学习的东西。机器人通过学习这些东西,一样可以完整地还原作品,并且通过双盲测试。然而也不可能像科学党一样认为“完全取代”,是因为钢琴演奏和棋类运动不同,由于艺术自身的特殊性,机器人并没有办法“超越”演奏家,就如我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是最伟大的钢琴家没有之一一样。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诠释方式,当技术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便只剩下风格的不同,而不能比较个人气质的高低。未来机器人演奏家会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并且可以预见地会挤占一部分人类演奏家的市场,然而却没有办法完全取代。
3.学习钢琴的动机。这一条纯粹是反对
对于“不要学习钢琴”的说法的。一部人分确实是将钢琴作为实现音乐的手段,然而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演奏就是其目的。对于只想创作音乐,但被演奏技术束缚了手脚的人来说,如果能有一个辅助演奏的电钢琴,那是极好的。然而对于有一些人来说,演奏钢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创作,而仅仅是为了享受演奏这个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是无法取代的,所以钢琴教育也将一直存在。
4.大意为弹钢琴爽的并不是手,而大脑皮层,所以可以通过技术来刺激大脑皮层,获得和演奏钢琴一样的快感。这个想法确实没错,未来也许有各种技术,VR也好,直接刺激皮层也好来让一个不会演奏的人体验一把世界级演奏家感觉。然而这个观点已经超出了这个问题的容量了。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思考,并且更极端一些的话,那么我们的一切活动的目的都可以简化成两个行为:为了活着和寻找愉悦。我们完全可以当一个缸中之脑,通过营养液来维持生命,通过各种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来获得愉悦。那我们为什么活着呢?这就上升到哲学高度了。还是请哲学专业的同学来回答吧……